退出的无奈
市场定位。一直以来,日本电子消费类厂商凭借其精致的外观设计、上乘的制造工艺在中国都以高端形式示人,一提到索尼、松下、东芝等日系品牌,大部分消费者脑中涌现的是高质量与高价格的印象。同样,松下手机在国内手机市场一直主打中高端市场,如果定位中高端在早几年的国内手机市场还行的通,那随着近年来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一味坚持中高端就显得有点“偏执”了。松下手机所坚持的中高端市场定位,与国内消费者的价格预期形成巨大落差。据统计,95%的中国消费者选购手机的心理接受价格600~2000元之间,根据业界公认规则给中高端手机的定义是指价格在2500元以上的手机,松下手机大部分机型为中高端,这与95%的消费者的经济能力不匹配。在价格竞争激烈的国内手机市场,松下手机迟缓的价格反馈速度,让松下手机一直无法实现“一步到位”式的市场价格预期。而这也是松下手机屡屡调价但仍然失去市场先机的原因,松下手机的中高端定位使其深受此害。
产品策略。随着移动通讯市场的飞速发展,手机已经由之前的耐用通讯工具逐渐演变为时尚电子消费类产品。这对手机厂商提出了产品外观设计、产品更新速度提出更高要求。调查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外形美观是消费者选择的手机一个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而产品的多样化同样是影响消费者选择的重要因素。在这二点上,松下手机都欠缺。中国消费者偏向于喜欢小巧型的手机,而手机延续了日系外手机观宽大、略显笨重的特点,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矛盾。即使是松下今年夏天推出的7款新品,也存在着外形雷同、单一,缺乏独特性的劣势。在产品款式多样化方面,到目前为止,松下在今年仅仅推出了11种机型。而同为日系松下的NEC在今年就推出了33款机型。但即使是新品,松下手机各个款式的区分度也不大。松下今年发布的7款机型VS2、VS3、VS7、SA6、SA7、MX6、MX7从外型上几乎没有什么差别:它们都具有笔直的线条,宽阔的折叠机身,并采用了松下特有的一键开启设计。外观设计沉闷、产品线缺乏是松下手机给业人人士最大的印象,忽视消费者需求的产品策略,让松下手机远离了消费者的目光。
运作模式。面对人口庞大、市场层次繁杂的中国市场,许多跨国公司选择了本地化,在产品开发、渠道操作、人才运用上都尽量实现本地化。松下手机却并非如此,其照搬海外其他市场的的市场战略定位和操作方式严重背离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实际情况,尽管这种定位和操作方式在日本和欧美市场都很成功。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人才的本地化。在同为日系厂商的老对手NEC请来曾在摩托罗拉浸淫长达9年的卢雷操盘中国业务之时,松下手机仍然由一批来自日本的并不熟悉中国手机市场的高层掌控着。人才的本地化,直接影响着是否能准确把握国内手机市场动态。当NEC手机在深谙中国手机市场的卢雷的带领下,以全新面貌在市场上拼杀时,松下手机却因为不熟悉国内手机渠道、对市场判断错误等原因造成了库存大量积压,由此造成了对渠道和终端的损伤,直接影响了手机代理商对是松下手机运作模式的担心。运作模式不当带来的渠道与终端的不信任,是松下手机在国内经营中难以逾越的硬伤。
同时,另外一个因民族感情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同业不可小视。近年来,日本政府“军国主义”外交策略有死灰复燃的迹象,中日之间无论是政府还是民间,都出现了诸多摩擦。政治层面有小泉参拜战国神社,经济层面有双方争夺东海石油开发权,社会层面有珠海买春事件。中日之间众多不确定的政治经济因素,使民族情绪加速蔓延,“抵制日货”成为近年民间反日的主旋律。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作为日本工业经济象征的松下,自然难逃其咎。
难道,松下就真的放弃极具增长潜力、并拥有多年行业经验的通信市场?当我们仔细观察松下的种种布局之时,也许能找出一些答案。
松下退出中国市场 真的是以退为进?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