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频道

智能机井喷发展 8成用户遭遇“吸费”

  智能手机的市场渗透,与用户的烦恼在同步增长。

  随着3G渗透率稳步提高,以及手机产业链日趋成熟,运营商纷纷升级各自的智能机战略,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兴盛繁荣。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最新发布的《2013年Q1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季度监测报告》显示,截止2013年第一季度,中国智能手机用户规模已经达到4.2亿,环比增长10.3%。

  然而,令人振奋的智能手机市场增速背后,也同样伴随着用户烦恼的同步增长,如不请自来的广告骚扰、个人隐私信息(如通讯录)等被泄露。当然,危害最大的,还是造成用户实际金钱损失的“吸费”。据统计,超过8成智能手机用户遭遇过不同程度的“吸费”威胁。

  吸费:手机资费的吸血鬼

  什么是吸费?对于许多手机用户来说,这可能还是一个陌生的名词。但大多数用户可能都遭遇过“一声响”电话,注意,这可能就是“吸费”的一种,而在智能手机时代,吸费显得更加隐蔽。

  “吸费”,顾名思义,指的是在手机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扣取用户话费的不良行为,其恶劣程度,被网民称为“手机资费的吸血鬼”。如张先生通过某安卓市场下载一款动作游戏,手机不仅变得慢如蜗牛,更在月末的资费中发现了莫名的“增值服务费”;北京市民刘先生买了一部“港货”iPhone4S手机,在头一个月交话费时就傻了眼,上网费用竟然接近2000元,还有近百元的短信资费,所幸运营商的GPRS费用有500元封顶的政策,但是一个月花掉600多元手机费,还是让刘先生心疼不已。

  实际上,吸费最大的危害,还是在于其隐蔽性,像上述张先生、刘先生的例子还算是不幸中的万幸,有很多粗心的手机用户,在被扣费了多年后依然没有知觉。

  智能手机惨遭“吸星大法”:吸费的N种方式剖析

  金庸小说《笑傲江湖》中有吸星大法,可以吸引他人内功而自己所使用。正邪两派谈及吸星大法无不谈虎色变。 手机“吸费”也如同吸星大法一样,令手机用户谈而色变。过去,“吸费”主要还是通过“一声响电话”吸引用户回拨、或者恶意短信订制,但随着监管部门对增值业务的监管加强,如必须获得用户的同意才能提供、或对收费提出上有封顶的方案,这让传统的“吸费”生存空间大大减小。

  随着智能手机流行,“吸费”方式也与时俱进,成为当前对手机用户危害最大的“吸星大法”。下面,我们将对智能手机“吸费”的N种方式进行剖析。

  智能手机吸费方式之一:电话吸费

  黑应用通过后台拨打电话,高昂的电话资费对消费者危害较大。吸费者与黑应用植入者通过电话呼入的资费分成,监管难度也最大。但用户若细心一点则不难发现,典型的情景有手机变慢、无法呼出的情况。

  资费危害:★★★★☆

  监管难度:★★★★★

  潜伏程度:★★★☆☆

  智能手机吸费方式之二:短信吸费

  黑应用通过后台发送短信,从而造成资费的损失。这种方式隐蔽性较强、用户通常也不太容易察觉,监管难度也不小,但手机用户一般可以对自己过去几个月的短信发送量有一个掌握,如果非节假日超出平均条数太多,就要当心了!

  资费危害:★★★☆☆

  监管难度:★★★★☆

  潜伏程度:★★★★☆

  智能手机吸费方式之三:增值服务吸费

  黑应用通过模拟用户身份订阅增值服务从而产生持续的增值服务费用,对用户而言,如同吸血鬼上身,危害不仅巨大,而且长期。但好在现在各大运营商都提供了增值服务一键退订方案,监管较容易,用户在每个月交费的时候,如果打出清单来就能察觉,千万不可马大哈。

  资费危害:★★★★★

  监管难度:★★☆☆☆

  潜伏程度:★★★☆☆

  智能手机吸费方式之四:偷跑流量吸费

  黑应用中大部分都是山寨应用,它们通过在名称、LOGO上拷贝知名应用,借助原创应用的知名度来吸引用户,不少用户看到所谓的“破解版”、“免费版”,主动下载,便掉入了圈套。山寨APP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插播广告的,另一类是带恶意软件的,绝大多数山寨APP恶意软件转化率都很高,一旦安装便源源不断的推送广告,消耗用户大量流量,造成恶意吸费。

  资费危害:★★★★☆

  监管难度:★★★★★

  潜伏程度:★★★★☆

  智能手机吸费方式之五:盗取账号密码吸费

  黑应用的病毒木马一旦装入用户手机,就可以实时监控用户行为,一旦用户通过手机进行网购或者输入银行账号、密码,用户的账户信息就会被记录下来,而当用户发现账户问题的时候,往往为时已晚,银行存款早已“人去楼空”。

  资费危害:★★★★★

  监管难度:★★★★★

  潜伏程度:★★★★☆

  8成智能手机用户遭遇吸费威胁:

  根据网秦第三方数据显示, 80℅智能手机用户遭遇“吸费”威胁。这些“吸费”手段具有很强的技术特性,潜伏在App应用甚至是嵌在其中的一小段代码,用户如果不细心的话,很容易中招。

  而更加令人惊讶的是,这些“吸费”黑应用、黑代码利润惊人,投资几千元,甚至能获得几十万的利润。这也让“吸费”的黑链条迅速膨胀。

  事实上,“吸费”问题早已经引起相关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2012年召开的全国纠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坚决纠正电信行业乱收费问题,推动规范电信收费行为,加强电信资费、计费和收费监管,促进电信资费水平合理降低、计费收费更趋规范,严厉打击价格欺诈、内置吸费等行为,纠正和查处电信服务违规收费、虚假宣传、违规营销等问题。

  但是,不容忽视的是,斩断智能手机时代的“吸费”魔爪,既要政策上的监管,更要技术上的强大。唯有更多拥有技术优势的互联网企业加入到“反吸费”的阵营当中,中国智能手机才能赢来真正健康的明天。

  所幸的是,诸如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已经开始重视这个令用户困扰的“吸费”问题。希望在各方的通力协作下,“吸费”这个困扰智能手机用户的问题,能有一种更加“智能”的方式,早日得到解决。

特别提醒: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0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