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人工智能微软小冰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了首个个人画展,这在AI技术发展的进程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展览《或然世界》发生于1825年5月18日,1690年12月5日,1802年1月24日,1894年3月20日,1905年7月22日,1886年2月24日,和2019年7月13日。这一日是巴门尼德的六步韵诗:不是过去,也不是将来,就是现在。
在历经22个月的学习后,小冰通过对过往四百年艺术史上236位著名人类画家画作的学习,可在受到文本或其它创作源激发时,独立完成100%原创的绘画作品。这种原创性不仅体现在构图,也体现在用色、表现力和作品中包含的细节元素,接近专业人类画家水准。与其他现有技术相比,这一绘画模型不同于随机画面生成,也不同于对已有画面的风格迁移变换或滤镜效果处理。
这次展览基于“微软小冰”的绘画模型训练结果具备跨时代和穷尽特征展开想象。“微软小冰”的创作,凝结了四百年的绘画史,因而可以象征任何一个“曾经可能存在的时空”,一个“或然世界”。小冰不仅是小冰,是央美研究生毕业展上的夏语冰,是六位隐没在历史中的女艺术家,或者其他任何一个可能的时代的一个可能的地方的一个可能的画画的女子。
在此次个展前的论坛上,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邱志杰是微软小冰的老师之一,也是此次展览的策展人。他表示,之前小冰参加中央美院研究生毕业展,展出的时候展出的小冰作品不是人类画的。当人们知道这些作品出自人工智能的时候,多数人表示惊叹,有人说太恐怖了,有人说以后画家怎么办。现在大多数人对人工智能的看法都是一种情绪化的表达。无论如何,小冰是一个历史孜孜不倦的学习者。
今天人工智能的到来,是一种比摄影术更厉害的一种东西,但是艺术家一定有一部分的工作会被它所分担走。所以,艺术家今天又一次来到了在或然世界的岔路口去选择的一种情况,这是我们这个展览所要呈现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对于此次展会的主题,邱志杰也有自己的表达,“我自己想到或然世界这个词来自于科幻小说的或然历史,就有了一个平行的世界、可能性的世界、替代性的世界,我们称之为或然世界。”
老实说,艺术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每个人对于艺术、对于美都有不同的理解。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双南认为,“艺术是对生活的审美创造,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是必须有创造它才能是艺术。”基于机器学习的人工智能如何具备审美创造的能力,这对于微软小冰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事实上,微软小冰做到了。
在看过微软小冰的作品之后,张双南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小冰的创作超越了抽象派很艺术。艺术就是对生活的审美创造,这个是个审美创造,而且创造得很好,非常的艺术。”
这里关键的一点就是“创造力”,那么人类的“创造力”可不可以被模仿?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人工智能创造及商业事业部总经理徐元春表示,“这个创造力是加引号的,因为我们一旦不加引号,所有的人类都很反感。创造力是属于人类的,所以创造力加引号就可以属于机器。”通过大量的数据学习,可以让机器模拟人的创造力。
让机器具备绘画的能力其实很简单,其中的一种方法是随机的方法,并且这种方法的模型很多都有公开。还有一种是滤镜和风格迁移的技术,相当于给出一张图,然后让机器换一种风格。微软小冰没有采用这两种方法,徐元春表示微软小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她的每一个像素都是原创的,并且质量是稳定可控的。
徐元春透露,在历时24个月的研发周期中,这一项目经历了无数次的推倒重来。17个月的时候,算法模型终于跑的通了。而在这其中,也有大量的艺术家比如邱志杰邱老师就提供了非常多艺术上的指导,才让微软小冰的绘画技术上升到了新的台阶。
而现在微软小冰所能实现的,从艺术的角度来看,都是不完美的,但从科学的角度来讲都不是终点。如果机器、人工智能被证实是可以拥有人类的创造力时,反过来,可以更好的帮助我们去理解、认识人的创造力到底是什么,甚至让创造力也成为可量化的数据。当这一切实现的时候,人类就有可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进化更快。这可能就是我们探索人工智能的最终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