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K已死,下一个为何人? |
对此,业界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老生常谈论:国内手机市场竞争的激烈,自身没能及时推出新产品,产品销售渠道出现问题,资金短缺;另一种观点表示“中国唯开”破产的原因是韩国厂商的“圈钱”,而且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其“圈钱”行为。
对于这两个观点,笔者认为“资金短缺”和“圈钱”都是表象,VK破产的内因应该与中国手机企业同病相连,都缺乏核心技术和品牌运作能力。我们不禁感叹,难道业内流传已久的“1/4中国手机企业将在06年灭亡”的预言,将以VK的破产而宣告开始么?
“资金短缺”和“圈钱”都是表象
2002年3月,韩国VK株式会社出资收购了厦门中桥80%的股份;2003年7月,又悄然把股份增至100%,全盘控制了中桥。VK收购中桥之后,理所当然地获得了中桥所拥有的一张中国GSM手机生产牌照。但我们应该注意到,在中国市场上曾有三家韩国公司使用同一张也就是中桥这张GSM手机生产牌照:LG、VK和伊诺。LG是通过对VK的投资,获得了牌照的使用权;伊诺是租赁中桥的牌照。也就是说,VK手机试水中国的同时,它还在利用手机牌照出租赚钱。这样VK有效地降低了在中国投资风险,完成了对利润追逐的最大化,这是VK“圈钱”运动的开始。
有了牌照不专心做手机,而将牌照租赁赚钱,这原因何在呢?其实,这恰恰反映了VK对自己实力的怀疑。而相比之下,03年正值中国手机用户“井喷”的时期,诺基亚、摩托罗拉、三星、索爱以及中国手机企业都加大中国市场的投入,并获得的了丰厚的回报。而VK因为缺乏核心竞争力,所以VK不敢大肆生产手机,只依靠租赁牌照这种简单的方式赚钱。
VK的前身——厦门中桥 |
接着,2004年12月厦门中桥通讯设备有限公司更名为唯开通信(中国)有限公司,唯开因此成为最早获得中国手机牌照的韩系手机厂商。这也给VK提供了圈钱的资本,他利用原材料采购差价、配发新股、收取经销商货款逾期交付产品、向银行借贷等方式,从中国市场圈走了至少15亿人民币。
在VK疯狂圈钱的时候,2005年我们看到全球手机利润缩水,规模效应明显加强;中国手机市场竞争激烈,价格普遍走低;诺基亚、摩托罗拉等手机巨头抢占大量市场份额,中国手机企业普遍亏损严重。
而与此相对的是,VK仍然在利用其“画皮”本领,走模仿外观的老路。在核心技术上,更没有多少资本,而在品牌塑造方面,VK一直采用“明星战略”,请安在旭等明星代言,这也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资金压力。
“圈钱”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行为,也表现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缺乏。在巨大的市场压力之下,不把精力放在技术研发,品牌塑造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上,当然后果只能是以破产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