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Moto Z的模块化
作为Moto Z系列的最大卖点,模块化的设计成为其少有的标志,目前,Moto提供了5款模块进行功能扩展,分别为摩范、摩电、摩音、摩影和摩眼,对应着个性后盖、拓展电池、音响、投影和哈苏相机5种不同的模块。Moto Z Play的后盖底部与模块上各自有一个16针接口,手机与智能模块进行贴合时,两者的针脚接触就能完成模块功能的拓展。
年初推出的LG G5也是一款模块化手机,但是其模块的拓展是通过“插拔下巴”的方式完成,模块与手机间通过卡口联接,使用起来并不是十分友好。Moto Z与模块间通过磁性吸附,连接简单顺畅,同时也支持热插拔,这提供了极大的便捷性,应该算是目前较为完善的模块化解决方案。
巧合的是,谷歌研究已久的模块化手机Project Ara刚刚宣布流产,似乎为模块化手机的前程蒙上了一层阴影,Moto是否也会重蹈Project Ara的覆辙?这里不得不说,Project Ara的模块化与Moto Z的模块化其实有着本质的区别,Project Ara相当于“攒手机”,可以选择不同的处理器、摄像头以及电池等模块进行组合,去完成一部手机;而Moto Z则是在一部完善的手机基础之上进行功能扩展,做到特定领域更加专业的体验,因此用Project Ara做类比实际上没有任何意义。
笔者体验了手中的摩音-JBL扬声器模块,摩音-JBL扬声器模块是Moto联合著名的音响品牌JBL打造,与Moto Z Play贴合后,两者会自动完成匹配,无需任何设置,声音即通过摩音-JBL扬声器模块播放。可以明显感到,摩音-JBL扬声器模块提升的重点不只是音量,更重要的极具层次感的立体音效,这在手机端是很少有的体验。另外,摩音-JBL扬声器模块还内置了折叠式支架支撑手机,在看电影、赛事直播和演唱会的同时,也可以享受摩音在声音层面带来的沉浸感。
根据Moto的介绍,这款摩音-JBL扬声器模块内置了1000mAh的电池,采用USB Type-C接口充电,以笔者的实际体验,充满电大约需要1个小时的时间。充满一次的话,可以提供10个小时的播放时间,按照聚会派对、外出野营场景的娱乐习惯,摩音-JBL扬声器模块的续航以及外放完全满足需要。
笔者手中还有一款摩范-背壳模块,即个性后盖,这算是Moto Maker遗留下来的传统,旨在体现用户的个性品味。从实际效果而言,摩范-背壳模块一方面突出手机的质感,另一方面抹平了突出的摄像头,颜值骤增,值得推荐。但需要说明的是,摩范背壳带来的改变仅限于外在,并不能带来延伸至手机系统的主题改变,可能是笔者的期待太多,略显遗憾。
体验下来,不可否认Moto Z系列模块化的价值,尤其是在手机严重同质化的今天,Moto为我们提供了更加多元、前沿的选择。
回到Moto Z Play这款产品,外观沿袭了Moto出众的工业设计,配置方面追求性能与功耗的平衡,搭载骁龙625处理器,辅以3510mAh的电池,使其续航时间得到充足保证,以笔者中度的使用习惯,使用一天半没有任何问题。拍照方面,1600万的像素决定了其拥有足够的解析力,激光对焦的加入使得对焦迅速,日间的成像无需顾虑,只是夜间的拍照画面纯净度不够,后期仍有优化空间。
至于模块设计,体现出Moto依旧不俗的工业底蕴与创新精神,展示了其对于未来手机发展的思考,成为Moto Z Play在3000元价位段直接与其他机型拉开差距的关键。因此,笔者将Moto Z Play简单概括为均衡的配置、长续航优势和模块化差异三个特点,而这三个特点如果有两个戳中了您的需求,花3299元买一个还是值得的。